syslog 可能是运维领域最流行的数据传输协议了。当你想从设备上收集系统日志的时候,syslog 应该会是你的第一选择。尤其是网络设备,比如思科 —— syslog 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。
我们这里不解释如何配置你的 syslog.conf
, rsyslog.conf
或者 syslog-ng.conf
来发送数据,而只讲如何把 logstash 配置成一个 syslog 服务器来接收数据。
有关 rsyslog
的用法,稍后的类型项目一节中,会有更详细的介绍。
input {
syslog {
port => "514"
}
}
作为最简单的测试,我们先暂停一下本机的 syslogd
(或 rsyslogd
)进程,然后启动 logstash 进程(这样就不会有端口冲突问题)。现在,本机的 syslog 就会默认发送到 logstash 里了。我们可以用自带的 logger
命令行工具发送一条 "Hello World"信息到 syslog 里(即 logstash 里)。看到的 logstash 输出像下面这样:
{
"message" => "Hello World",
"@version" => "1",
"@timestamp" => "2014-08-08T09:01:15.911Z",
"host" => "127.0.0.1",
"priority" => 31,
"timestamp" => "Aug 8 17:01:15",
"logsource" => "raochenlindeMacBook-Air.local",
"program" => "com.apple.metadata.mdflagwriter",
"pid" => "381",
"severity" => 7,
"facility" => 3,
"facility_label" => "system",
"severity_label" => "Debug"
}
Logstash 是用 UDPSocket
, TCPServer
和 LogStash::Filters::Grok
来实现 LogStash::Inputs::Syslog
的。所以你其实可以直接用 logstash 配置实现一样的效果:
input {
tcp {
port => "8514"
}
}
filter {
grok {
match => ["message", %{SYSLOGLINE} ]
}
syslog_pri { }
}
建议在使用 LogStash::Inputs::Syslog
的时候走 TCP 协议来传输数据。
因为具体实现中,UDP 监听器只用了一个线程,而 TCP 监听器会在接收每个连接的时候都启动新的线程来处理后续步骤。
如果你已经在使用 UDP 监听器收集日志,用下行命令检查你的 UDP 接收队列大小:
# netstat -plnu | awk 'NR==1 || $4~/:514$/{print $2}'
Recv-Q
228096
228096 是 UDP 接收队列的默认最大大小,这时候 linux 内核开始丢弃数据包了!
强烈建议使用LogStash::Inputs::TCP
和 LogStash::Filters::Grok
配合实现同样的 syslog 功能!
虽然 LogStash::Inputs::Syslog 在使用 TCPServer 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线程处理数据的接收,但是在同一个客户端数据的处理中,其 grok 和 date 是一直在该线程中完成的,这会导致总体上的处理性能几何级的下降 —— 经过测试,TCPServer 每秒可以接收 50000 条数据,而在同一线程中启用 grok 后每秒只能处理 5000 条,再加上 date 只能达到 500 条!
才将这两步拆分到 filters 阶段后,logstash 支持对该阶段插件单独设置多线程运行,大大提高了总体处理性能。在相同环境下, logstash -f tcp.conf -w 20
的测试中,总体处理性能可以达到每秒 30000 条数据!
注:测试采用 logstash 作者提供的 yes "<44>May 19 18:30:17 snack jls: foo bar 32" | nc localhost 3000
命令。出处见:https://github.com/jordansissel/experiments/blob/master/ruby/jruby-netty/syslog-server/Makefile
如果你实在没法切换到 TCP 协议,你可以自己写程序,或者使用其他基于异步 IO 框架(比如 libev )的项目。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异步 IO 实现 UDP 监听数据输入 Elasticsearch 的示例: